当前位置: 宣传教育 主题活动
巾帼讲党史:金湖人的“治淮精神”
日期:2021-09-15  关闭: 【关闭】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金湖县各级妇联组织积极开展巾帼讲党史活动,引导广大妇女群众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金湖人民在治理淮河背后动人的党史故事!

金湖地区位于江淮之间,早年,境内水源充沛,少见洪水灾害,被誉为“天下粮仓”。自公元1194年,黄河夺淮,逐渐在盱眙和淮阴之间低洼地带形成洪泽湖。明万历24年(1596年)洪水常态化进入白马湖与宝应湖地区、高邮湖地区众湖泊连成一线,形成汛期三湖相连汪洋一片。至公元1851年,洪泽湖水冲毁洪泽湖大堤南端礼字坝,淮水直冲宝应湖地区。从此,金湖地区成为淮河下游泄洪、滞洪的重灾区。

淮河洪水给金湖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明清两朝、民国年代当政者均束手无策,老百姓苦不堪言。直至新中国成立,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从建国开始,金湖人便走上了治淮治水的漫漫“长征路”,历经70多年,经三代人不懈努力,终于把昔日的洪水走廊,建设成为如今“因水而富、因水而美”的美丽家园。也形成了金湖人特有的“治淮精神”,即“顾全大局、团结治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往直前、不怕牺牲;锲而不舍、乐于奉献”的精神。

顾全大局  团结治水

解放初期,金湖人民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的部署,服从治淮全局需要,在生活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远离家乡,硬是凭着一双铁肩挑出了一个个水利工程,先后20多次离境到外县参加沂河、大运河、苏北灌溉总渠、三河闸、洪金灌区等10多项水利工程施工,施工人数达4.8万人次。

特别是1969年兴建入江水道前,金湖人民舍小家顾大家,离乡背井、移民拆迁建新家。当时需要移民拆迁金沟、卞塘、塔集、闵桥四个公社97个生产队,共2790户、11676人,拆迁房屋7821间。从动员搬迁到住进新居, 虽然短短只有三个多月时间,但没有一人拖后腿,没有一家“钉子户”,为淮河入江水道顺利施工和及时行洪作出了积极贡献。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1959年,金湖刚刚建县,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又遇三年自然灾害,金湖干部群众不畏艰难,治穷先治水,挑筑农抗河,动员民工1.25万人至1.74万人,前后施工205天,挑筑土方183万立方米,改变了丘陵地区的水环境。

1978年,闵桥公社自力更生,举全社之力动员7400多劳力,硬是在湖荡中筑起了横桥联圩,历时半年,完成土方140万立方米,不仅缩短了防洪战线,而且扩大了耕地面积,增加了农民收入。

勇往直前   不怕牺牲

微信图片_20210915091834.jpg

金湖县政协原副主席盛桂元,在任闵桥公社施尖大队党支部书记期间,奋不顾身带头跳到水里抗洪挡浪,胸口不幸撞在了水下的木桩,被风浪卷离圩堤4米多远,一个风浪又把他推到了岸边,大家连忙拉住他,叫他上岸休息,可是他忍着疼痛,坚持和大家共同战斗。

1991年,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水,高邮湖超过警戒水位1.2米,原横桥乡党委书记杨彭民,副书记何长凤等乡干部,不顾个人安危,带头跳到水中,在场的民工筑成人墙,以血肉之躯与狂风巨浪博斗10多个小时,保住了圩堤,保护了数千人生命财产的安全。

原淮胜水利站站长丁焕明,带头从金沟移民拆迁到宝应湖荒滩安家,测量放样、开沟筑路、垦荒种植。在全体干群的共同努力下,淮胜公社实现了拆迁第一年安家落户,第二年自力更生,第三年粮食棉花双双超《纲要》,登上了《新华日报》头版头条。丁焕明也被淮河水利委员会授予“治淮劳动模范”,他勤奋工作、辛劳一生,积劳成疾,1992年不幸病逝。

锲而不舍  乐于奉献

微信图片_20210915091838.jpg

上世纪六十年代,一位浙江青年大学毕业后,毅然决然来到苏北,为了金湖的水利事业,风里来雨里去,默默奉献数十年。他就是原水利局局长、江苏省劳动模范陶樟火,他是一名水利专家,技术精湛,德高望重。他主持施工的水利工程,十分重视工程质量,多项工程被评为“省全优工程”或“市全优工程”,他常说,做工程不仅是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是要考虑长远利益。退休后,他不忘初心,发挥余热,还参加了金湖大桥施工,耄耋之年还带领老水利科技工作者到水利施工第一线了解工程情况,指导管理人员如何鉴别和处理涵闸故障,以确保防洪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