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化生活
知运河·行天下丨2024“运河书韵”第五期:又见板闸
日期:2024-08-28  关闭: 【关闭】  

2024年是中国大运河成功申遗十周年。大运河为什么能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它为世界贡献了什么?浩浩汤汤的大运河及其文化堪称是浩渺无边的“书海”,我们如何去读懂它?一部大运河,半部华夏史,淮安的城市史是与大运河的历史相伴而生的,2500年间,淮安见证了运河的源起、发展、鼎盛,尤其是明清两代曾经作为漕运和河道治理中心,成为运河重镇。即使是现代交通日益发达的当下,淮安仍在见证着大运河无可替代的航运地位。

近日,部分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其未成年子女共15组家庭,应邀参加了2024“运河书韵”第五期:“又见板闸”研学活动。

01.png

大运河(淮安段)板闸遗址是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之后的重大考古发现。作为明代水闸遗址,2014年板闸遗址一经发现,就吸引了众多目光。

来自知书鱼读书会的刘海宁老师带领大家游览了板闸遗址文化体验中心。她简要介绍了板闸的兴建、发展、衰落和重现。明永乐十三年(1415),漕运总兵官、平江伯陈瑄受命开辟了清江浦河,建移风、清江、福兴和新庄四闸,第二年增建“板闸”,以保障京城的物资供应。1429年,明政府在板闸附近设立淮安榷关,明清两代,淮安关所收税银为全国第一。板闸镇也受益于此,近半数人口的生计仰赖淮安关。板闸镇与临近的淮安府、河下、清江浦、王家营相呼应,明清时呈现一派繁华景象。
  2014年6月大运河成功申遗,当年10月,板闸遗址才被发现,这是运河成功申遗后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但又很遗憾地与申遗失之交臂。作为全国唯一一座木板衬底的水闸遗址,板闸遗址的重见天日丰富了大运河文化遗产。

02.png

研学过程中,通过刘海宁老师深入浅出地讲解,大家对板闸遗址及板闸镇的繁华过往有了一定的了解。

本次活动还设置了研学任务,孩子们通过解答研学手册上板闸遗址的相关问题,完成“板闸建造”“漕船过闸”和“小小税务官”三个游戏任务,了解了板闸的建设、漕船过闸的基本原理以及淮安榷关的运作流程。

03.png

04.png

05.png

在室外的板闸遗址,大家感受着尘封600多年仍保存完好的闸室,并通过对周边文化遗存的辨识和感知,进一步认识到运河对淮安这座城市的影响。

06.png

参加研学活动的小朋友们驻足于板闸遗址前,以清脆的童音共同诵读清代诗人卢贞吉的那首——
                                                                                        《淮阴竹枝词》                                              

                                                                  板闸人家水一湾,人家生计仗淮关。

                                                                  婢赊斗米奴骑马,笑指商船去又还。

07.png

活动结束了,留给大家的感悟和思考会一直延续。大家纷纷表示,通过参加活动,更加深入了解淮安的运河文化,进一步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意识,真正做到“知运河 行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