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中国大运河成功申遗十周年。大运河为什么能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它为世界贡献了什么?浩浩汤汤的大运河及其文化堪称是浩渺无边的“书海”,我们如何去读懂它?一部大运河,半部华夏史,淮安的城市史是与大运河的历史相伴而生的,2500年间,淮安见证了运河的源起、发展、鼎盛,尤其是明清两代曾经作为漕运和河道治理中心,成为运河重镇。即使是现代交通日益发达的当下,淮安仍在见证着大运河无可替代的航运地位。
值此运河申遗十周年之际,由淮安市妇联主办、知书鱼读书会承办的“运河书韵”项目也进入了第三季。2024年,让我们继续沿着运河读中国。
为更好地服务女性科技人才家庭,为人才家庭提供更多“家”服务,助力中心工作,近日,2024“运河书韵”第四期活动邀请全市部分女科技工作者家庭,走进淮安市博物馆,透过文物读淮安,领略淮安这座城市的繁华过往。
博物馆是一座城市历史文化的集萃和浓缩。今年5月,淮安市博物馆升格成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市博物馆讲解员程浩引导大家参观,为大家解读文物背后的淮安文化史。史前的古生物化石,让参观者感叹这片土地上的沧海桑田,7000年前的青莲岗文化、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的淮安运河史,更让参观者感受到淮安文化的悠久与丰富。
程浩对馆藏文物如数家珍,他详细介绍了市博物馆的两件“镇馆之宝”:1978年高庄战国墓出土的青铜马车饰件和2004年运河村战国墓出土的木雕鼓车,引发了参观者的阵阵赞叹。而博物馆内众多与生活有关的文物也引得家长和孩子们的竞相围观。小朋友们按捺不住兴奋和旺盛的求知欲,争相举手发问。当程浩叔叔介绍青铜大鼎时,孩子们报出了一串与“鼎”有关的成语:三足鼎立、一言九鼎、大名鼎鼎……果然是女科技工作者的孩子,知识储备那是相当地丰富。
领略了文物所承载的淮安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本期研学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开始了。古陶瓷修复师、非遗传承人高延昆老师给孩子们介绍了瓷器的历史,展示了四件已修复的古陶瓷器物:汉代的陶罐、宋代的定窑白瓷盘和清代的哥窑瓷盘、青花瓷罐,孩子们屏住呼吸,小心翼翼地触摸着这些有着千百年历史的器物。
高延昆老师问孩子们:为什么要修复破损的瓷器?索梓瑞小朋友大声回答:因为珍贵。的确,文物所承载的文化价值,令它超越了一般器物,所以修补文物,尽量还原它的原始状态,就显得尤为重要。
主办方还给每个孩子准备了一份文物修复物料包,高延昆老师为大家介绍文物修补的步骤和要领。经过家长和孩子们一个多小时的努力,残片神奇地被复原为一件件或精美、或拙朴的艺术品,虽然能看得出修补的痕迹,但是面对经历了艰难修补过程后的成果,孩子们都无比珍惜,孙凤禹小朋友宣布:“这是我们家第一件文物!”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解读文物的收获,修复文物的成就感,让孩子们沉浸式感受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最后大家齐声诵读淮安诗人朱天羽的长诗《读淮安》,从他们的声音中,我们听到了“历史的淮安”。
本期活动由淮安市妇联主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妇工委协办、知书鱼读书会承办,我市20户女科技工作者家庭参加活动。
供稿:办公室、妇女发展部,经开区妇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