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女性风采
许身淮剧四十年
日期:2019-04-30  关闭: 【关闭】  

    齐飞/口述 青竹/整理记录   

    母亲许晴,今年54岁,出生于涟水县保滩镇,现居住在涟水县涟城街道,是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淮安市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首届“涟水工匠”、涟水淮剧团副团长。

    母亲有着一双灵动忽闪的大眼睛,戏里戏外演绎着精彩的人生,不觉四十年过去了。如今,她依然活跃在广阔的戏剧舞台上。

    中学结缘淮剧 台下勤学苦练

    母亲从小长相甜美,很讨人喜欢。她天生有一副好嗓子,喜欢唱歌的她,读书时积极参加学校各种文娱活动,表现出类拔萃,很快在校园内小有名气。

    母亲读初一时,一天,外公的一位好友来串门,在和外公闲聊时,看见从面前经过的母亲,不觉赞叹她出落得亭亭玉立。他忽然想起县淮剧团正在招人,于是建议外公让母亲去报名。

    外公不以为然,认为母亲没有学过戏剧,即使歌唱得再好,也没有被录取的希望。而母亲听后,却对戏剧产生了好奇心,遂决定报名试试。

    那一次,县淮剧团只招20多人,但参加面试的人数以百计。

    面试时,面对考官们挑剔的目光,母亲因没有心理压力反而表现得放松自如。

    “这个小姑娘太漂亮,不唱戏可惜了。”考官们窃窃私语,已经在心里认可了母亲。随后的表演环节,母亲虽然不会唱淮剧,但清丽的嗓音再一次打动了考官们,她被顺利录取了。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丝毫表演功底的母亲拿出了一股拼劲,每一句唱词、每一个表演动作,她都要反反复复打磨多次。每天,天刚蒙蒙亮,母亲就开始练功,有时直到深更半夜,她还沉浸在自己的表演中。

    经过勤学苦练,母亲打下了深厚的表演功底。她扮相清丽、唱腔优美,启蒙角色为小花旦,一举一动中流露出大家闺秀风范,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很快成为剧团主要演员。

    作为县级剧团演员,母亲很少有机会参加市级、省级大赛。当第二届江苏省淮剧节在盐城市举行时,淮剧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裔小萍看了母亲的表演后,主动到后台找到母亲,称赞母亲的表演很有潜力,希望收母亲做她的学生。母亲喜出望外,当即拜她为师。此后,母亲就成了裔小萍的爱徒,在淮剧表演艺术上功力见长。

    寻求更好出路 坚持淮剧表演

    进团10年后,随着电视普及、流行歌曲盛行,淮剧和其它剧种一样,开始走下坡路。很长一段时间内,县淮剧团因经营惨淡,已经发不出一分钱工资。团里很多人为了生活,开始纷纷寻找出路。

    此时,上海淮剧团、盐城市淮剧团、楚州区淮剧团等因缺人,纷纷向已经在淮剧界小有影响力的母亲抛出橄榄枝。涟水县淮剧团经济虽然不景气,还是不愿意流失人才,劝母亲留在剧团。

    素有“淮剧皇后”之称的裔小萍,在江苏省淮剧团承包了江苏省淮剧团裔小萍艺术团。在得知涟水县淮剧团现状后,希望母亲来自己剧团工作。见自己的老师伸来橄榄枝,母亲再也按捺不住了,她下决心和同在剧团工作的父亲一起投奔老师。县淮剧团向裔小萍提出了额外的条件:如果母亲走,就要带走10个演员。这10个人都是跑下手,不能上台表演。裔小萍还是同意了。

    四五年后,裔小萍结束了承包,母亲和父亲又到别的淮剧团工作。后来,涟水县淮剧团又开始演出了,团长邀请母亲回团。虽然工资不高,但母亲还是选择了回乡发展,为家乡的淮剧艺术做贡献。她先担任团长助理,后任业务副团长至今。

    创新成果显著 收获多个奖项

    母亲看到,由于影视业的蓬勃发展,人们对出门花钱看戏已不感兴趣。为了吸引观众,母亲和团里班子成员商定,必须打破传统思维,在不放弃老戏的同时,排演适合农民口味的现代戏、新剧目,以此赢得市场、赢得观众。同时他们打破壁垒,创新运作模式和管理模式,采用剧组制的形式创演新戏。

    这一创新效果凸显,县淮剧团编排的现代淮剧持续走红。其中,母亲在主演的第一部现代大戏《鸡村蛋事》中脱颖而出,一戏成名。在剧中,她将一个新时期追求精神和物质生活的农家大嫂“鸡婆”演绎得活色生香,囊括了江苏戏剧所有大奖。

    继而,母亲主演古装大戏《莲子》,塑造出在奴性与人性之间挣扎的封建媒婆“跑跑婶”,风靡苏北苏中,绽放在南京、上海等地的舞台上。

    第二部现代戏《留守村长留守鹅》,参加了2017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汇演开幕式首演,受到国家文化部雒树刚部长的高度称赞。母亲在剧中饰演“白天鹅”,凭借出色的表演,在第28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上,她荣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配角奖榜首,成为该奖设立以来,全国县级剧团唯一获此殊荣的演员。

    “只有小角色,没有小演员。”这是母亲常挂在嘴边的话。彩旦是戏剧表演中的配角,角色动作、表情、唱腔、道白等都要求夸张,已经不再年轻的母亲,从不放松自我要求,力求完美诠释角色。不仅如此,她还帮助同事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2017年,县淮剧团从北京回来后,根据专家们的修改意见,继续紧张排练《留守村长留守鹅》。时值盛夏,排练从早到晚,十分辛苦,母亲沉浸在剧本里,觉得自己就是戏中的“白天鹅”。

    同台表演刨花生一场戏的几个舞蹈演员,虽然只有分把钟的戏份,但排练时总不在一个节拍上。母亲就在每一个演员身上下功夫,做示范、讲解,往往一个半天要排十遍以上。

    不久,《留守村长留守鹅》获得第三届江苏省文华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