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基层动态
微光聚暖!工农社区“爱心妈妈”党支部:用爱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
日期:2025-09-22    来源:清江浦区妇联   关闭: 【关闭】  

在淮安市清江浦区工农路社区,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妈妈”——她们是社区工作者、是社工志愿者,更是困境家庭的“暖心守护者”。由她们组成的“爱心妈妈”党支部,积极贯彻落实妇联爱心妈妈结对关爱三年行动,将党建工作与民生服务深度融合,以“党建引领、多元联动、精准帮扶”为核心,构建起“社区+社会组织+政府+志愿者”的立体化帮扶网络。


从“发现困境”到“组团帮扶”

故事的起点,是一个让人揪心的家庭——父亲年事已高、轻度失能、无固定收入,妻子患有精神二级残疾需长期住院,5个未成年子女挤在杂乱的屋子里,上学、吃饭、看病成了压在这个家庭肩上的“三座大山”。

2022年3月,社区工作者走访时发现了这个家庭的困境,没有犹豫,社区党委第一时间联动街道、区民政局筹措3.4万余元,为家里添置冰箱、洗衣机,新装橱柜。2024年,在“爱心妈妈结对关爱三年行动”的号召下,社区工作者中长期牵挂这个家庭的“妈妈们”联合淮安市小善公益志愿者协会的社工志愿者党员,正式组建“爱心妈妈”党支部——从此,零散的帮扶变成了系统化的守护,一张覆盖生活、教育、健康的帮扶网,悄然织就。


从“零散关怀”到“精准守护”

“爱心妈妈”的帮扶,从不是“走过场”,而是像对待自己的孩子、家人一样,事事上心、件件落实。

她们是生活里的“及时雨”。春节送春联、中秋送月饼,家里的米油快没了就及时补充;去年该户父亲突发胆囊结石住院,“爱心妈妈”连夜垫资办手续,还协调民政、救助站解决住房问题,轮流接送孩子上下学、做午饭。8次临时救助、1.105万元救助金、60平方米的廉租房、每月上门的居家养老服务……一步步让这个家庭的“生存难题”变成“生活保障”。

她们是学业上的“引路人”。5个孩子的上学问题是“妈妈”们最挂心的事。她们一次次跑教体局,终于协调孩子就近入学。担心父母不会用智能手机错过学校通知,“妈妈”们主动加入孩子班级群,实时跟踪学习动态。其中一名“妈妈”还自掏4000元买电脑,让孩子能跟上线上学习。为了方便外地上学的孩子和家人联系,她们又凑钱办手机卡、送手机,寒暑假轮流带孩子参加公益研学、阅读活动……“妈妈们”的一次又一次爱心付出,让曾经沉默的孩子慢慢打开心扉,眼里有了光。

她们是健康中的“守护者”。除了对孩子的关爱,该户母亲的病情“妈妈”也时时关心。她们定期陪她去淮安市第三人民医院复查,跟踪病情变化,带5个孩子定期去医院看望妈妈,既缓解了母亲的孤独,也缓解了孩子们的牵挂。


从“温暖一家”到“照亮一方”

如今再走进该户,曾经的“脏乱差”变成了整洁有序的小屋,每月低保与补贴让生计有了保障,医疗、住房难题一一解决。更让人欣慰的是孩子们的变化:大哥二哥在学校认真学技能,弟弟妹妹在中小学成绩稳步提升,曾经怯生生的他们,如今会主动和“爱心妈妈”分享学校的趣事,阳光开朗的笑容里,再也看不到过去的自卑。母亲的病情也得到有效控制,这个曾经濒临破碎的家庭,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

工农社区“爱心妈妈”党支部的故事,不仅温暖了一个家庭,更照亮了基层治理的新方向。它吸引了更多社会组织、爱心人士加入帮扶队伍,区妇联、民政局、教体局等部门联动更紧密,形成了“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民生服务合力。社区党委也以此为契机,构建起“精准识别、多维帮扶、跟踪问效”的长效机制,将“爱心妈妈”的经验推广到更多困境家庭,让“被动响应”变成“主动服务”。

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日复一日的坚守。工农社区“爱心妈妈”党支部,用女性的温柔与坚韧,用党员的责任与担当,把党的温暖送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真正打通了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这束微光,正汇聚成照亮更多人前行的暖流。